编者按
为提供一个分享学习心得、工作体会和生活感悟的载体,粤粤在“粤心享”栏目下开通“选调生”篇章,一起聊聊选调生基层锻炼的感受和体会,欢迎大家投稿!
投稿邮箱:yjyz003@163.com。
“根深才能叶茂,本固方可枝荣。”当七月的骄阳为校园生活画上句点,又一批选调生即将奔赴广袤基层。作为扎根乡镇的“新苗”,两年多的基层磨练,我深刻体悟到:基层既是淬炼本领的熔炉,更是滋养成长的沃土。面对即将开启的驻村生涯,新选调生们既要有“少年负壮气”的豪情,更需培育“深耕一寸心”的定力。在此分享三点感悟,愿你们以归零心态扎根泥土,用青春笔触书写山乡巨变。
褪去“书生气”,染透“泥土香”,在角色转换中校准人生坐标。从高校到田埂,不仅是地理空间的位移,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。记得初到驻村时,拿着精心准备的产业规划却被老乡反问“能不能先把机耕道修通”,方才懂得“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,走进田间全是办法”的深意。新选调生要主动拆掉思维的“围墙”,把学历转化为学力,将论文写在阡陌之间。要甘当“小学生”,放下“名校光环”,把村史村情作为必修教材,认真学习当地方言。我在走访中坚持用方言与老人唠家常,三个月后终于听懂“晌午饭”背后的农耕智慧。要善做“翻译官”,把政策文件转化成“苞谷白话”,用“群众语言”解读乡村振兴蓝图。更需勇当“践行者”,在防汛抗旱时扛沙袋,在调解纠纷时当“和事佬”,让裤腿的泥渍成为最好的成长勋章。
跨越“焦虑关”,锻造“宽肩膀”,在实践磨砺中厚植成长底气。基层没有“标准答案”,面对错综复杂的“基层方程式”,新选调生往往经历“本领恐慌”的阵痛期。犹记第一次主持村民代表大会时,因不熟悉议事规则导致议题搁置的窘迫;面对突发山火时的手足无措。但正是这些“摔打”,让我们长出应对风险的“铁肩膀”。要修炼“事上磨”的功夫,把矛盾调解当作情商课堂,将征地拆迁视为沟通实训,把疫情防控当成应急演练。我在处理土地纠纷时总结出“倾听-共情-解法”三步法,逐渐摸到群众工作的门道。要培育“钉钉子”的韧劲,面对产业培育等长效工程,保持“栽树人不乘凉”的胸怀。更需涵养“自愈力”,把挫折当存折,使失败成为成功的垫脚石。当看到去年动员种植的400棵树苗如今郁郁葱葱,所有质疑都化作了前行动力。
跳出“舒适圈”,攀登“成长梯”,在躬身实践中实现价值跃升。基层是所没有围墙的大学,蕴含着最鲜活的发展课题。有位老支书告诉我:“读懂一口井,就能读懂一个村。”这启示我们要培养“见微知著”的洞察力,从蛛网般的村道读懂治理密码,在炊烟袅袅中感知民生温度。要锻造“求解思维”,面对空心化难题,我们组织“乡贤智库”发展订单农业;针对留守儿童问题,创办“四点半课堂”。这些实践让我明白:创新往往产生在“逼仄处”。要培育“系统观念”,既会“解剖麻雀”,也能“胸怀全局”。在参与镇域规划时,我通过绘制“资源图谱”,帮助村里找到产业融合新路径。更需保持“空杯心态”,定期开展“扪心十问”:是否真正走遍村组?能否叫出每个困难群众的名字?可曾为乡亲解决过揪心事?
亲爱的选调生战友们,选择基层就是选择一种成长方式。这里没有霓虹闪烁,但有繁星满天;难见车水马龙,却多蛙声一片。当你们走进那些被地图忽略的村落,请记住:每一滴汗水都会渗入土地的肌理,每次夜访都在点亮乡村振兴的微光。愿你们以“竹杖芒鞋轻胜马”的从容扎根大地,用“时不我待只争朝夕”的劲头向上生长,在广袤乡土间书写属于新时代选调生的青春华章!
(作者:李广源)
编 辑 | 叶娉婕
责 编 | 刘 英 肖安琪
美 编 | 席珺珺 何洁玲 李育曦
编 审 | 谢 晓 周运华
投稿邮箱 | yjyz003@163.com
— END —
伯森配资,配资股票最新行情,联丰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