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经济学家金刻羽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说了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:"除非中国成为消费大国,否则它永远不会成为富裕国家。"这话听起来挺刺耳的,但仔细想想还真有道理。
现在中国GDP全球第二,制造业全球第一,高铁、5G、新能源汽车样样都能拿出手,为什么还说成不了富裕国家?问题就出在经济结构上。咱们现在还是个"生产大国",拼命造东西卖给别人,自己却不怎么消费。这就像一个工厂老板,天天加班生产产品往外卖,自己家里却舍不得花钱,这样的"富裕"能持续吗?
从"世界工厂"到"世界市场"
中国被称为"世界工厂"已经几十年了,这个称号既是荣誉也是包袱。荣誉在于证明了中国制造业的强大实力,包袱在于这种模式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。目前中国经济结构中,投资和出口占大头,消费相对较弱。
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82.5%,这个数字看起来不错,但跟发达国家比还是有差距。
美国的消费占GDP比重长期在68%-70%之间,日本也在55%-60%左右,而中国大概在54%左右。
别小看这十几个百分点的差距,它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,而不是内需驱动。这就像一个人总是靠借钱过日子,而不是靠自己赚钱花钱,迟早会出问题。
更关键的是,随着国际形势变化,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。贸易摩擦、供应链重组、地缘政治紧张,这些都在压缩中国产品的海外市场空间。如果继续依赖出口,就等于把经济命脉交给别人掌控,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。
就业的"蓄水池"还没建好
金刻羽提到了一个关键数据:中国服务业仅聘用约47%的劳动力,仅占GDP的50%左右。这个数字确实有点尴尬,因为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占比通常在70%以上。
服务业不发达,直接影响两个方面:一是就业机会不足,二是消费选择有限。
想想看,年轻人毕业后要么进工厂,要么考公务员,要么搞互联网,选择面其实挺窄的。而在发达国家,服务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:咨询师、设计师、健身教练、心理医生、宠物美容师等等,各种各样的职业让人眼花缭乱。这些工作不仅能提供就业机会,还能创造消费需求。
更重要的是,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消费的质量和层次。现在很多中国人跑到日本买马桶盖,到韩国做医美,到欧洲买奢侈品,说明国内的服务业供给还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。如果国内有更好的医疗服务、教育资源、旅游产品,谁愿意跑那么远花冤枉钱?
考核标准该改改了
金刻羽建议把消费作为地方政府考核的标准之一,这个想法很有意思。目前地方政府的考核主要看GDP增长、固定资产投资、招商引资等指标,这些都是"生产导向"的。结果就是各地都在比谁的工厂多、谁的投资大、谁的出口强,但很少有人关心老百姓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。
这种考核导向带来的后果是什么?地方政府宁可花大价钱引进一个污染企业,也不愿意投资改善民生服务。宁可建十座工厂,也不愿意建一座高质量的医院或学校。因为工厂能快速拉动GDP,而民生服务的效果不容易量化,政绩不明显。
如果把消费指标纳入考核体系,情况就会大不一样。地方政府会更关注居民收入水平、消费环境改善、服务业发展等问题。比如,提高最低工资标准、改善商业环境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,这些措施都有助于促进消费。
新机遇还是新挑战?
现在的年轻人确实跟上一代人不一样,他们更注重生活品质,愿意为个性化、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买单。从盲盒、汉服到剧本杀、密室逃脱,从精品咖啡到宠物经济,年轻人创造了很多新的消费场景和商业模式。
但问题是,这些新兴消费的规模还比较小,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。而且年轻人面临的现实压力也不小:房价高、工作竞争激烈、社会保障不完善,这些都会抑制他们的消费意愿。很多年轻人不是不想消费,而是不敢消费,担心未来收入不稳定,只能省吃俭用存钱买房。
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:因为担心未来而不敢消费,导致内需不足,经济增长放缓,就业机会减少,进一步加剧了对未来的担忧。要打破这个循环,需要在收入分配、社会保障、住房政策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。
日韩转型的启示与教训
金刻羽提到日本和韩国成功实现了向消费大国的转型,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,但也要看到它们付出的代价。日本在80年代确实从出口导向转向内需驱动,但代价是经历了"失去的三十年"。韩国的转型相对平稳一些,但也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。
这些经验告诉我们,经济转型不是一帆风顺的,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长期的努力。关键是要处理好几个关系:政府和市场的关系、投资和消费的关系、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、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等。
如何真正成为消费大国?
要实现向消费大国的转型,需要从几个方面同时发力。首先是收入分配改革,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,缩小收入差距。其次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,让老百姓敢消费、愿消费。第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,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消费选择。第四是改革政府考核体系,引导地方政府更加重视民生和消费。
当然,这个转型过程不会一蹴而就,需要时间和耐心。但方向是明确的,就是要从"生产大国"向"消费大国"转变,从"世界工厂"向"世界市场"转变。只有这样,中国经济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,老百姓才能享受到更高的生活水平。
金刻羽的话虽然直接,但确实点中了要害。中国要想成为真正的富裕国家,不能只会生产,还要学会消费。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,也是给世界其他国家更多机会参与全球分工的需要。毕竟,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,应该是既能生产,又能消费的国家。
伯森配资,配资股票最新行情,联丰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